学院新闻

【七秩荣光 谱写华章】工程学院:紧盯国家需求 建设世界一流地质工程学科

发布时间:Oct 18, 2022点击量:

转地大新闻网讯 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一级学科、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名国家教学名师、1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0年来,凭借悠久的教学传承、强大的专业背景、独特的办学理念与优秀的教师团队,工程学院在党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发展成为以强烈地质背景为特色、学科专业齐全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高地。一届届毕业生带着母校的殷切嘱托奔赴祖国建设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能源资源开发、交通、水电、城建、国防等领域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党建引领 精耕师生思政沃土

工程学院是学校最早创办院系的学院之一。1952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成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开始招生。1954年,探矿工程教研室(1956年成立探矿工程系)成立,探矿工程专业开始招生。后经院系多次调整合并,1998年11月,工程学院正式成立,现设有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系、勘察与基础工程系、地下空间工程系、安全工程系、土木工程与力学系,以及工程实验中心。

自建立以来,工程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党建和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院现有教职工党员163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学生党员1598人。近年来,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系教工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勘察与基础工程系教工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人荣获湖北省第四届“楚天园丁奖”,1人入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人获评“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

2022年5月4日,工程学院青年团员重温入团誓词,立志以真才实学报效祖国建功新时代,绽放出绚丽的青春之花。 张玉贤 摄

2022年6月14日,工程学院6名毕业生不约而同来到学校附近的光谷献血点,参加无偿献血。张玉贤 摄

工程学院党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成长的思政育人道路。学院建有“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明德工程·志愿者协会、明德风·爱心助学团、明德工程“科普小讲堂”志愿服务团队、研究生支教团工程分队等多支公益社团。2014级本科生党支部获评全国高校“两学一做”示范党支部,“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获评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明德工程·志愿者协会两次获评“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涌现出了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马睿、湖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姜明顺、鄂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候姣姣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

找准定位 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地质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唐辉明(右一)团队在研究岩石力学试验数据 高勇 摄

70年来,工程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找准自身特色与优势,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搭建学科发展平台。现有3个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领域、6个本科专业,学院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其中,“地质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为“A+”;“土木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为“B”(前30%)。地质工程、安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4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实现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覆盖。

在可持续学科生态系统的加持下,工程学院产出了一批引人瞩目的教育教学成果。2013年以来,学院教学团队获评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2022年,地质工程专业获批首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工程地质学基础》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工程伦理》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岩土钻掘工程学》和《岩体力学》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项教学研究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工程地质教研室、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组、地下建筑工程教研组获评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地热工程学》慕课登陆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

目前,学院正形成以地质工程学科群与岩土工程学科群为龙头的,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关联生长,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学科综合优势,研究范围涵盖人地互馈与工程地质效应、智能钻采与新能源绿色开发、重大工程地质灾害演化机理与过程控制、地下空间智慧建造与工程安全等领域。

聚焦前沿 科研创新方兴未艾

70年来,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工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科学研究,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为我国三峡工程、地球深部钻探计划、港珠澳大桥建设、月壤采样、大陆科学钻探松科二井工程、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工程、川藏铁路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持,在“上天、入地、下海、登极”领域的科研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自2015年以来,学院面向国家需求、学科前沿和国民经济主战场,承担了国家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项目1100余项,学院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6项以及重大工程研究项目百余项。主持或参与获得国家、省部级、行业协会科技奖60多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获得省级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

工程学院教师在工程施工现场 工程学院提供

与此同时,工程学院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项目,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深度合作,2013年以来,完成32项专利技术转化,获得专利许可、转化收益和作价入股1200多万元,发表SCI和EI论文1450余篇,授权专利70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200余项。

学院拥有科研平台15个,其中,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校级科研平台。2019年,“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评教育部优秀工程研究中心。2020年,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获批建设,并于2022年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学院各项事业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化实践 人才培养结硕果

2021年7月,工程学院举办第八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湖北省分区赛。王灿 摄

多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32项,每年有100余人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各类科研训练计划,4人获评湖北省长江学子,56人入选学校李四光计划、卓越地质师计划和高徒计划……这是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闪亮成果。

取得这些成果的背后,源于工程学院长期坚持“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坚持实践教学,不断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坚守,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具有系统演化观、人地协调观、工程伦理观的新工科人才。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038人,其中本科生1915人,硕士研究生891人,博士研究生232人。教职工214人,其中教授60人、博士生导师5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外聘),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俄罗斯工程院、俄罗斯矿产资源学院外籍院士4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创新团队1个,湖北省创新群体3个。

峥嵘岁月七十载,弦歌不辍育英才。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工程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工程地质学等十余个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着眼于国内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采用问题嵌入式教学、启发式与交互讨论式教学、在线实时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自设目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2022年暑假,工程学院师生前往秭归开展野外实践教学。卓越 摄

实践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工程学院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按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对课内实验、集中实习、野外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育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践训练机会。除依托学校工程实验中心、校内实验实习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实践教学外,为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近年来,工程学院先后与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等7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约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每年有近500名学生到各类单位开展实习,邀请100余名企业专家、校友参与本科课程讲授,学院与多家产学研合作单位协同制定“3+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钻探和岩土专业试行“3年在校开展理论教学+1年到企业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行业实习实践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培养学生科研实验能力,工程学院为学生配备了“学术探索领航员”,指导大二、大三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科研训练项目。学院成立了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协会、非开挖技术研究会、结构设计与发展研究会等专业学术类科技社团,同时以工程文化论坛、纸结构模型设计大赛、工程模拟招投标大赛、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科技论文报告会等为载体,在活动经费、策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学生们一手抓专业学习,一手抓科技创新,大大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2020届土木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顾功辉负责的《卓尔之材,护隧道一方》项目与浙江省地质科创园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

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传统就业岗位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学院毕业生仍然受到用人单位青睐,近十年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毕业生以其勤奋工作、努力开拓的精神面貌,为我国自然资源、城市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专业技术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国内外合作加强 社会影响力稳步提升

70年来,工程学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学院有6位教授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包括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副主席1人,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专委会主席1人,国际工程地质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成员1人。学院教师任Engineering Geology共同主编1人、Journal of Energy Engineering副主编1人,担任T2以上SCI期刊编委3人。

2022年8月26日,工程学院参与组建的“深部煤炭开采耦合灾害防控”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揭牌。工程学院提供

学院与美国、俄罗斯、德国、“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等国外著名院所、高校开展长期的科研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共建国际先进水准的联合实验室,借“外脑”、引“外智”,提高学术层次,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合作研究关系。邀请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Robert E. Criss教授、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Prof. Dr-In. habil. HEINZ KONIETZKY等知名专家参加名家论坛。此外,学院先后主办承办了巴东地质灾害国际学术论坛和管道工程与非开挖技术国际研讨会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8次,主办承办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2020年中国深部地热论坛等全国学术会议12次。学院组织师生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矿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韩国平泽大学、美国布莱恩特大学、日本芝浦工业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大学访问交流,组织师生赴韩国、日本等“一带一路”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凝心聚力、再谱新篇。未来,工程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聚焦国家发展战略,继续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政产学研用融合”为重点,树立“党建引领是核心、人才队伍是关键、科教平台是支撑、育人环境是基础、科学管理是保障、特色发展是路径”的事业发展理念,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来源 工程学院 特约编辑 徐燕 审稿 曹南燕)

 

版权信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